「客庄樂活‧減碳環保」精彩100客家天穿日
【李啟弘報導】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依據「客家本法」特定每年農曆正月20日的「天穿日」為「全國客家日」。為慶祝這屬於客家特有節日,由南投縣縣政府文化局、國姓鄉公所、南投縣客家協會及長流村奉天宮共同策劃「精彩100-客庄樂活‧減碳環保-客家天穿日」活動,並以客家「三獻祭儀」祈福,「千斤客家大甜粄」揭粄及熱鬧客家歌舞等活動歡慶天穿日。
「天穿日」的由來,相傳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因故吵架而大打出手,最後祝融打敗了共工,水神共工因羞憤撞倒天柱不周山,天倒下半邊,出現了一個大窟窿,女媧煉石補天解救蒼生。為感謝女媧,這一天放下工作,唱山歌娛樂,並用粄食祭祀女神。客家話有句俗諺「有做嘸做,聊到天穿過」,意思就是天穿日這天,男不耕田,怕鋤地會使大地漏水;而女不織衣,是怕穿針刺破天,就算天穿日賺的錢也會漏光。等過完天穿日之後,整個農曆年才算過完。這其中蘊含讓大地休養、崇敬天地及尊重自然作息的意涵。
活動由客家傳統「三獻祭儀」揭開,其承續客家傳統祭祀文化的精髓,其表現意涵、行禮內容、儀式用詞、均遵循淵源深遠的客家傳統禮制,近年來在台灣地區除重要慶典外並不多見,尤其於本縣更有失傳之虞。為傳揚客家文化並延續慎終追遠、飲水思源之客家精神。「三獻祭儀」特別從苗栗邀請高齡八十二歲的客家耆老江永輝前來指導,祭儀現場也由高齡七十五歲來自苗栗造橋的蘇添富先生配合儀式奏嗩吶等,再現「三獻祭儀」盛況。
客家三獻禮與官方祭孔三獻禮的最大不同,在於祭儀音樂由被客家族群特有的「客家八音」及「客家禮儀吟誦樂」所替代。儀式先由通生和引生客語祭讀疏文,再以茭杯請神後,進行三獻祭儀祭拜儀式,包括初獻禮(獻香、獻燭)、亞獻禮(獻花、獻果)、終獻禮(獻酒、獻財箔),以敬天神。
三獻禮成後,千斤大甜粄分裝於小禮盒,只要在天上聖母前擲筊獲得聖筊,即可將「精美小甜粄」帶回與家人共享喜悅與庇佑。
長流國小太鼓隊表演後,由得國家「薪傳獎」的 謝其國 老師與獲「飛鳳獎」的 林世雯 老師共同指導客家歌舞劇表演「誰來補天?」更將節慶氣氛炒熱,接著由國姓客家文化協會演唱三首客家歌謠,而埔里、魚池、中寮等客家協會也有精采演出,本鄉國姓、長流、北港、長福等國小學生的舞蹈表演亦獲得觀眾熱烈掌聲。
周邊農特品展售攤位,吸引了大批人潮,將國姓農特產品作最好的行銷。而趣味又具挑戰性的挑香茅擔競賽,重達80台斤 (48公斤 ),不僅考驗體力,又兼技術性,參與民眾皆大呼吃不消。而負責綑綁香茅擔已70年的廖錦榮,當場輕鬆示範,在場人士無不佩服。
而由國姓鄉觀光文化策略聯盟以遊覽車帶領遊客導覽解說,共有四車次介紹國姓鄉,除參觀南港村林家伙房外,並解說真嚴寺西望由劉國軒所書特殊地形的龍脈傳說,令遊客印象深刻。
本次活動人潮僅次於搶成功活動。近年來,本鄉各項活動已漸受各界重視,而行政院客委會亦將國姓鄉列為南投縣唯一「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國姓鄉在地理、農產及文化方面,比起其他鄉鎮有其特色及獨特性,也希望藉此活動讓國姓之名打開來,而吸引更多的遊客進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