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驚艷黃金稻浪
【何緒天 報導】座落于國姓村四股農路附近的一片稻田,稻穗結果累累,頭垂得很
低,一陣風吹來如黃金海浪般,串起來陣陣回憶。
這是個豐收的季節,在颱風可能來襲前,植稻主人鄉農會會員代表陳文煉雇用大型割稻機,偕同太太、兒子忙著收割。
陳代表說:這片稻田共有七分地是向地主 陳宏泉承租,另外在石門有稻田一分多,大旗尾自來水場附近有三分地水田,也種植水稻,
這一季他種植 一甲 多一點的水稻。這是國姓、石門、大旗近千甲水田
僅有播重水稻的面積,也是這三個村唯一播種水稻的農民。本鄉北港
村還有黃木森、黃國鋒父子和農會合作種植有機冷泉米約 三甲 地,因此全鄉種植水稻面積不會超過 五甲 地。
根據本鄉石門村出身的張永禎博士研究指出,本鄉水田種植水稻
面積民國39年1,497.35公頃 、民國50年1,704.47公頃 、民國55年1,775.30公頃 、民國60年177.70公頃 、民國65年為本鄉種植稻米最高峰,達到1,883.90公頃 ,此後就逐年下降,民國80年還有344.53公頃 、民國93年僅7.29公頃,以後幾乎就沒有人種植水稻了,在割稻機轟轟的聲音中,陳金煉代表的夫人一面工作一面說:種植水稻不會賺錢,種一甲地辛辛苦苦的工作,一季僅約新台幣3萬元的利潤。
這大概是本鄉沒有人要種植水稻的原因吧!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