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清明


台電退休  謝瑞麟


 


前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去,牧童遙指杏花村。」此詩對清明寫照實在太美妙了。意味著清明是下雨的季節,也就是吃喝玩樂的好季節。


一、 清明節的由來:


1.據古書記載:周代人民於農曆 三月三日 都要去溪中沐浴,洗脫整年的穢氣,然後吃喝玩樂或吟詩取悅謂之「修稧」。書聖王羲之就是在這種情境下,因酒醉寫下「蘭亭序」,竟然成為千年書法奇書。該日稱「三日節」或稱「死節」﹝固定為 三月三日 ﹞。由於本省先民大部份來自福建、廣東省,是日視為重要節日,除了吃喝玩樂外還要祭祖、上墳、踏青﹝踏青青,生好生﹞,其意義和清明節相同,故稱「古清明」。


2.清明節:是傳統曆法中二十四節氣之一,依據曆法冬至後106天,春分後第15天推算,則成為新曆 四月四日 或 四月五日 為清明節,又稱「活節」,今與兒童節一起放假就不算活節了。 民國二十四年四月七日 政府派張繼謁陵,舉辦首度民族掃墓活動後,就固定在每年清明日遙祭祖先,以示不忘本;至此彰顯「清明節」而「古清明」已漸漸被淡忘了。


3.寒食節: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為逃避其父晉獻公誅殺,因逃難已經好幾天沒吃飯,其隨從介之推,慨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股肉煮給重耳吃,歷經19年返 國為 君,急欲封賜介之推,惟已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晉文公親自入山邀請仍無意入宮,故縱火燒山,逼其下山,竟然把介之推活活燒死在山中,晉文公至為悲痛並下令全國每年此日「禁火冷食」,適時用在清明節;現今先購妥春捲皮,包著自己喜歡食材享用,也是蠻有意義的事。


二、 掛紙與培墓:


1.閩南人分開解釋:﹝1﹞掛紙:指家庭平安無礙且家事繁忙,於墳墓清除雜草後,以簡單供品祭拜並「壓墓紙」,表示此墓有後嗣。﹝2﹞培墓﹝掃墓﹞:則需繫帶鋤頭、圓鍬、鐮刀、三牲或五牲酒禮及供品,在墳墓清除雜草後,將流失的墳土再培回來,以示對祖先厚喪,然後以三牲酒禮及供品祭拜﹝富裕家族可每年為之﹞;凡新墳或家族中有升官、添丁、發財、新居落成,有重大喜事通報祖先,則以五牲酒禮及供品祭拜為宜。掛紙又稱「壓墓紙」,墓紙一般為黃色,泉州派:因經商致富較多,故大把大把墓紙撒在墳墓上;而漳州派:因大部份從事農耕較為清苦,只用四十九張墓紙,分成七纍每纍七張,在墳墓上壓七位成「士」字,謂之「坎士」意示子孫要「出士」出頭天。紅色的墓紙則是向祖先報喜用,使用方式與前同。


2.客家人將此兩則統稱掛紙。掛紙:如果無特殊情形則與閩南人相同。若有特別情事也是以三牲或五牲酒禮及供品祭拜,可是壓墓紙就不同了,他們先挖一塊綠草皮,再殺一隻公雞,將鮮血灑在黃紙上,又將綠草皮分塊,分別壓在沾有鮮血的黃紙上,然後在墳地四周擺上十二張「銀紙」,其意義除了壓墓紙外,還有血祭的象徵。


三、 席地而飲:陰界自己祖先的神魂與我們最熟稔,凡祭拜的牲禮供品當然要全熟,祭拜完畢全家圍在墳前享食,象徵團圓。不過春秋時期有一齊人,娶有妻妾二人,左擁右抱大享「齊人之福」,清明時節經常飽醉而歸,自稱與達官顯要宴飲,其後妻妾得知齊人到城外墳場乞食酒肉,因羞憤而離去。﹝齊人章﹞。


四、 揖墓粿:也稱乞墓粿、印墓粿。培墓祭拜完畢就鳴放鞭炮,凡有意願者可以前往分享供品,如果不夠亦可以錢幣代之,意謂「祖德流芳」。因為會去揖墓粿者,大部份是生活貧困或在墳場放牛、羊的牧童,如果不給他們可能會被咒壞話,或在墓碑上塗泥巴、牛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ongo 的頭像
    pongo

    pongo的部落格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