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姓人的第三次移民 




 




以筆者為例︰大約200年前,先祖從廣東省大埔縣,沿韓江渡海來台,在苗栗的公館開墾定居。發展到了曾祖父時,因人口繁衍眾多,有限的土地無法生產足夠的糧食,所以他又帶著大伯公、祖父、三叔公、四叔公,展開第二次移民。從公館到大湖、卓蘭、經台中東勢、新社,領著族人沿線焗腦,如草原的遊牧民族,一路到達國姓定居,如今發展到第五代了。




國姓鄉產業的演變從焗腦、種甘蔗製糖、種香蕉、種稻、養鹿、種香茅草焗精油外銷,到30年前的種植檳榔。產業鼎盛時期,本鄉人口高達三萬以上。記得民國五、六十年間,每當「香蕉期」時,滿街都是人潮、交易熱絡、場面熱鬧。




但是因檳榔賤價以後,由於後續產業轉型沒有成功,現在人口已經降到二萬以內,青壯人士無法在本鄉內從事足以糊口的農耕生活,紛紛前往都市謀職,形成國姓人的第三次移民。移出的鄉親之中,多數由於教育程度不高,只能在工廠或服務業中,從事較低階的工作,所得有限,辛苦的在都市中討生活,又成為都市叢林中的遊牧民族。




如果能借助政府目前推動的︰「漂鳥返鄉」、「小地主大佃農」等,輔導青年返鄉創業政策,鼓勵有志的鄉親回來發展精緻農業,將可再現本鄉的農業生機。例如本鄉咖啡種植的面積超過150公頃,品質優良,在咖啡農與政府共同努力之下,在市場中漸露頭角。假使能再進一步有效的整合與行銷,當會成為本鄉振興產業的一項特產。




很多人說︰本鄉是中部都會區的後花園,可否利用地理優勢,生產健康優質的蔬果,滿足金字塔頂端的消費者,以增加我們農民的收益。同時全鄉的山坡地,產業道路密佈,可否選擇若干路徑,增設基本公共設施,如停車場、廁所、涼亭等,整修成為登山健行步道,吸引都會區的民眾到本鄉登山健行,製造人潮、活絡地方。




也有人說︰本鄉的濕度、溫度、空氣品質,是台灣地區最適合人居住的地方,所以最近可以看到,很多高素質的人士,到本鄉定居或小住。能否請他們也以國姓人自居,共同參與發展這塊土地。例如由彰化縣遷居北港村的黃國峰,本身積極種植高品質的「冷泉米」,又熱心的擔任「糯米橋休閒農業區」的總幹事一職。又如從台中市遷居猴洞坑的簡慶文,多年來積極從事「樹漆藝術」的推廣與教學。又如從和美遷居南港村的蔡喬,擔任本報的特派員,長期報導地方的產業發展動態,而成為本鄉的「人才紅利」。




本鄉山多田少,可以耕種建屋的土地有限,所以我們要十分珍惜,不要輕易出售。就像清末的金門人,在彈丸之地不易生存,就紛紛到南洋打拼,用閩南話講就叫「落番」,他們賺了錢以後,返鄉蓋洋樓、辦學校、建祖祠、修祖墳。希望在外事業有成的鄉親,也能效法他們,落葉歸根、光宗耀祖、造福鄉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